我院科技人员参加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12月1日,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市领导和科技功臣获奖者共同为获奖代表颁奖。我院5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奖代表参加了大会。早在今年5月,中国上海网站公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项目)的决定》,共281项(人)获奖。我院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香菇种质创新和系列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我院副院长谭琦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项目针对香菇产业需求,建立了国内保藏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香菇种质资源库;利用创建的异源细胞质等育种新技术选育出“申香215”等5个适合不同气候条件、栽培模式及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推动香菇品种的更新换代;发明免割保水内套袋,攻克菌棒设施培养和远洋运输等关键技术,为我国香菇生产区域扩大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菌棒”成为第二大香菇国际贸易商品;首创“设施制棒生态出菇”模式,有效耦合了品种、设备、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获发明专利11件,国标、行标各1项。在该项目的推动下,10余年间香菇产量增长300%,全国一半有扶贫任务的县选择发展香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节水抗旱稻科教片”项目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项目聚焦于我国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节水抗旱稻的科研过程,整合先进的制作技术,先后创作了《节水抗旱稻》纪录片、《另一种选择--节水抗旱稻》科教片和《稻界奇兵》动画片等系列科普作品,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两方面原创性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科普品牌的建设。该科普作品表现形式注重自然科学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促进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播放面覆盖全国近6亿人口,并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国家传播。该项目不但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甜玉米特色种质创制和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郑洪建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项目历时18年,构建了甜玉米特色种质基础群体,创建了甜玉米“温热杂交”新模式,创立了甜玉米“南北三圃四级”种子繁育体系,优化集成了甜玉米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项目共育成省市审定甜玉米品种7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累计推广84.45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6.88亿 元;获发明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43篇,出版著作1部。相关成果推进了长三角地区甜玉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了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吴书俊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项目建立了粳稻分子聚合育种技术体系,高效创制了一系列优质香型及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核心新种质,共审定新品种8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和植物新品种权8件,发表论文15篇,转让品种权3项,共获直接经济收益395.6万元。新品种累计推广368.2万亩,新增产值64.52亿元。项目成果经产业化应用,使上海优质粳稻产业在提质增效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并为我国南方粳稻优质米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设施专用全雌性黄瓜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由设施园艺研究所张红梅副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项目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良的设施专用黄瓜新品种,结合自主开发的潮汐式无土栽培装置及系统等关键栽培技术,使新品种可以尽快推向市场,对增强自主品种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个,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1个,上海市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3个,绿色食品证书1个;发表论文53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项目新品种新技术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76870亩次,新增产值4275.78万元,新增利润1017.42万元。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