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打破农业领域8年沉寂 罗利军团队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东方网 刘辉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4 08:53:3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图片来自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东方网记者刘辉11月3日报道: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代表团队,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奖项打破了农业领域连续8年的沉寂,更是上海市农业领域在此奖项上的第一次。 


建成全球水稻基因库 

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绿色生态的国情需求,罗利军团队的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脱颖而出,成为本次科技奖励大会上农业领域的亮点。

低温低湿库

作为水稻研究领域的专家,罗利军认为,稻种资源则是水稻科技创新和育种的物质基础。二十年间,罗利军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存种质资源,构建了水稻育种与基础研究的遗传资源平台, 基本解决了我国水稻育种和基础理论研究中遗传资源缺乏问题。

建立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库三系统”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实现了种质资源库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安全保存了93科360种23万余份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和全国最大的生菜种质资源库。使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保存量增加130%以上,成为全球保存量最多的国家。 

“节水抗旱稻之父”的由来 

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经过两次绿色革命,其产量实现突破式增长。然而,水稻高产背后却隐藏着耗水大、碳排放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

作为“节水抗旱稻之父”的罗利军,其实最早研究的是超级稻。让罗利军转变思路的那个关键点,是199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时看到的一篇文献,里面的数据让罗利军深感忧虑。

其中写道,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 70%,而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简单的两个数字,却反映了水稻种植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中国是缺水国家,水稻的发展必将受淡水资源的限制。

节水抗旱稻作为一项新的探索发明,每一步都是对水稻发展的新尝试,凝聚了罗利军团队近20年的心血。从1万个育种资源里选出一个旱稻保持系,之后又筛选出129份旱稻核心资源。从旱稻中一步步搞清抗旱性,将旱稻的优势和水稻的优势结合,最终育成节水抗旱稻。 

节水抗旱稻是既具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类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节水抗旱稻可实现节水50%、节肥47%。在王家坝蓄洪区,和其他水稻品种相比,节水抗旱稻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水淹16天、没顶10天的节水抗旱稻在水退去后继续生长,并获得较高产量,农民伯伯直呼节水抗旱稻为“稻坚强”。 

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其节水的特性,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比传统水稻种植减少碳排放90%以上,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也为解决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之间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稻坚强”助力乡村振兴 

节水抗旱稻在解决耗水量大的问题的同时,还关注产量、品质、应用的问题,这些都与民众息息相关,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答题。

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除了保障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之外,罗利军团队的节水抗旱稻从“提高粮食产量”和“扩大易耕种产田类型”两方面提供了新路径,有助于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 

在产量和米质方面,代表品种“旱优73”目前是长三角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中获得金奖。在高产田,节水抗旱稻可以节水、节肥;在中低产田,在保证关键生长期的用水后,也可保证600公斤亩产量;在“望天田”也可有400公斤的亩产量。 

节水抗旱稻为安徽棉花、玉米和大豆种植区,以及沿淮河低洼易涝区域的种植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让曾经不宜种植水稻的产田成为粮食丰收的“聚宝盆”。在浙江推进山改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向山地要粮,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成果只有推广应用,才能真正为国家发展、为人民生活造福。罗利军及其团队高度重视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和理论研究工作。目前,种植区域已经覆盖了国内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并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示范推广,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