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何时不再“靠天吃饭”
大风,暴雨,时刻考验着市郊农业生产的“神经”。
前段时间罕见的连日强降雨天气,让沪郊瓜果蔬菜的生长、采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风雨过后,回过神来的农民掰着指头,算了一笔经济账,发现自己实际受到的损失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原来,本市近年来已开始撑起一把把“安全伞”,比如发布农业气象信息、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推广农业保险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是,如何真正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气象预警:种田、捕鱼看手机
仓桥水晶梨合作社负责人钱培华,至今仍然觉得庆幸,“要不是区气象局提前两个小时给我发了气象预警信息,合作社的3050亩梨子可能就要遭到灭顶之灾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原来,7月中下旬,松江连日高温,而大棚里的温度更是高得吓人。于是,老钱就叫人将大棚上面的塑料薄膜掀掉了,好让里面的梨子“透透气”。可刚把这个活干完没多久,他的手机就“嘀嘀”响了几声,老钱拿起手机一看,可吓得不轻,“区气象局发的信息上说,两个小时后松江将有大风大雨天气。”
看完信息,钱培华没有丝毫的迟疑,立刻打电话叫人赶紧将塑料薄膜重新盖上。一个多小时后,松江的天空果然暗了下来,没过一会儿,滂沱大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跟他们发布的时间点,真是相差无几。”
前几日,“莫拉克”台风一度也让申城上空阴云密布,“那几天,我几乎天天都能收到他们的信息,光8月9日这一天,我就收到了四条信息。”细心的老钱现在还在手机里保存着那几条信息———8月9日8时:因0908号台风“莫拉克”移速缓慢,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前后在福建福清到浙江乐清一带再次登陆,登陆强度为强热带风暴。对本区主要影响时段推迟至今天夜里到10日,过程雨量可达暴雨,风力6-8级,请加强防范;8月9日16时:0908号台风“莫拉克”目前强度维持,预计于今天傍晚前后在福建福清附近再次登陆,登陆强度为强热带风暴。对本区主要影响时段推迟至今天夜里到10日白天,过程雨量可达暴雨,风力6-8级,请加强防范;8月9日18时:0908号台风“莫拉克”16:20登陆福建霞浦,本区9日夜里到10日有暴雨和6-8级大风,请加强防范……
气象预警信息对农民来说,到底重要不重要?跟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钱培华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农业还是靠天吃饭的。也就是说,天气状况好不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农业收成。因此,能否及时获得气象信息,对我们搞农业的人来讲,意义很大。”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每当他获得最新的气象信息时,都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总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力争让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莫拉克’台风来临前,我就叫人加固大棚,挖深沟渠,做好了这些事,心里也就踏实了许多。”
事实上,农业气象服务已经在郊区逐步推广。比如原南汇地区,早在2006年就开通了本市首个免费渔业气象信息服务台,将气象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送给出海捕捞作业渔民,让海上工作的渔民能够及时地收到天气预报,减少海上灾害性事故的发生。而松江区也在2007年把为农户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作为政府部门的实事项目之一。同时,为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松江区气象局和松江区农委还在联合研发“多灾种气象预警系统”,一旦成功,可在整个市郊推广。
设施农田:“强身健体”防旱涝
露地蔬菜全都泡汤了,而设施大棚里的蔬菜却几乎没受什么损失———“看样子,还是种大棚菜比较有把握”,这是前段时间的连日强降雨给叶榭镇蔬菜种植大户邹龙良最大的“启发”。
设施菜田,成本无疑是高的。邹龙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叶榭镇兴达村租赁露地一年的租金是770元/亩,而租赁连通大棚基地一年的租金还得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上1400元,即便是单个大棚,每亩的租金也要比露地高出800元。高出的成本还不止这些,种植户们还得每亩花上1000元添置塑料薄膜。
成本增加了这么多,划算吗?“肯定划算!”邹龙良毫不犹豫地说道,“在露地上种蔬菜,一年的亩产值如果能达到七八千元,算是不错的了。但在大棚里种,可就不止这么多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说,在大棚里一年只能种两季的番茄和黄瓜。种一季的番茄,亩产值就在8000元以上,而种一季黄瓜,正常的年景亩产值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这样算下来,除去多出来的租金等费用,种大棚菜亩产能比露地高出7000元左右。像有些种得好的,一季大棚菜的亩产值就能达到1.2万元左右呢,那他们的收益就更大了。”
邹龙良还告诉记者:“另外,像番茄、黄瓜这些比较‘娇气’的蔬菜,在露地上现在已经没法种植了。同时,在大棚里根据不同季节的差异,调整茬口也要容易得多。”
据介绍,前段时间的阴雨天气,让老邹的25亩露地蔬菜全都烂在水里了,但他却抓住了菜市场上菜少价高的行情,果断组织当地村民在大棚里抢种了30多亩青菜、鸡毛菜、米苋等速生绿叶蔬菜,近日已可开始采摘上市,每天可卖出去五六千斤的蔬菜,和平日的供应量相差无几。
新浜镇标准化蔬菜基地负责人陆爱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告诉记者,基地里的750亩大棚蔬菜都明显要比500亩露地蔬菜长得好。通过这次罕见的阴雨天气,他们还认识到了农田规划种植的重要性,“地势高的地方宜种耐水性差的菜,而地势低洼的地方则比较适合种芦笋等耐水性强的蔬菜。”
目前,本市正在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菜田,全方位提高上海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比如沟、路、渠及外围的水利配套的建成,达到了“控得住、围得起、降得下”的水利要求,将使农田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与建成之前相比,设施粮田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土地产出率提高8%,由于排灌通畅,渗漏减少,平均每亩水稻用水量降低12%,用电量降低17%。
技术创新:青菜也可抗寒、耐热
不少人都知道,到了夏季高温天,农民就种不出青菜了。但现在,上海市培育出了一种新品青菜,即使在高温下也能长势良好、获得高产。记者从上海市农科院了解到,由该院主持的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安全青菜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取得进展,培育出的耐高温、抗严寒、晚出苔等青菜新品种已进入试种阶段,今后有望填补绿叶菜的多个上市空白期,让上海市民“菜篮子”安全无忧。
据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朱玉英介绍,项目组选育的新组合“新夏青2号”,经过两年试种,显示出了较强的耐热性,不仅在35摄氏度以上仍能发芽,而且生长迅速,播种后15天—40天便可采收,产量比一般青菜高出10%—15%。项目组选育的另一个组合“1a—043”,也同样具有耐热的特性,高温天的产量和总体性状与正常气温下的普通青菜接近。“青菜新家族”中,还有一种耐寒、晚出苔的新品种,不仅耐严寒,并且把出苔时间推迟到4月以后,这样上海市民在两三月份也能吃到鲜嫩的优质青菜了。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节水抗旱稻,也是科技对抗自然灾害的一大成果。节水抗旱稻产量与杂交水稻持平,但节水50%以上,在缺水地区适应性极强,对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节水抗旱稻已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市。
农业保险:降低灾害损失
天气预报再准、再及时,农田设施再牢靠,一旦遇到特别“过分”的天气,农民遭受损失还是不可避免。过去,这往往成为很多农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而现在有了农业保险这道“防火墙”之后,市郊的不少农民在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恐慌了。
水蜜桃娇嫩,一遇大一点的风雨,便会落个不停。一度,这让松江区佘山镇的很多桃农心疼不已。佘山众益桃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慈声说,种桃多年,这个苦恼也伴随他多年,而现在,他就镇定得多了。“前些年的那次‘麦莎’台风,要不是保险公司每亩赔偿了800多元,那年我可真的要亏大了,我可是种了100多亩桃子啊。”
回想这几年的投保经历,老沈感慨良多,越发觉得农业保险对农民搞农业生产的意义很大,“刚开始的时候,每亩封顶只能获得2000元的补偿,而现在,已经渐渐涨到了3000元。而且,在投保的费用里,政府部门还为我们农户掏了不少腰包。最初,每亩帮我们掏150元;去年,涨到了180元。”
农业也能有保险,起初不少桃农不相信,更不愿意出钱投保。种植大户王忠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憨厚的老王告诉记者:“尽管刚开始投保时,我们桃农每亩只要出50元钱,但我就是觉得不值得,所以没投。结果,那一年,眼看着别的投保的桃农都拿到了一笔数额不小的补偿金,我的心里那是一个难过啊!”老王是个明白人,算得也很精,“第二年,我就投保了。几年下来,我发现补偿最少的年份,把保费收回来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实际情况是,每年都会成倍地获得补偿,既然年年桃子都会被刮下来,我为啥不投保?”
上海传统农险产品不断创新,截至目前,已有水稻、瓜果、林木等20多个种植业险产品;家禽、奶牛、生猪、虾蟹等10多个养殖业险产品,同时,市级和区县财政也分别给予保费补贴。此外,还开发并承保了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为上海首批1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近6000万元小额信贷的保险担保。并通过外聘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及气象专家,新设立了保险防灾专家平台。
政府补贴的新险种,层出不穷。比如食用菌保险、山羊养殖险、鸽子养殖险、出海渔船保险等,也被纳入保费补贴的范畴。在种植业领域,“蔬菜物价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更是全国首创。比如蔬菜价格保险,将承保领域由自然风险拓展到了市场风险,可以缓解“菜贱伤农”的市场冲击,深受菜农欢迎。截至目前,价格保险承保种类已延伸到包括卷心菜、茭白在内的若干个品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