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合作机制
据新华社信息上海12月26日电(记者李荣)上海特色栽培技术在浙江金华支撑起当地的“食用菌大王”,江苏领先的绿化草坪技术在浙江形成产业化,浙江的水果保鲜技术可以使江南水蜜桃延长保质期。中国现代农业主要发展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已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的区域合作机制。
上海市农业科-太阳集团城网2018院长吴爱忠近日对记者说,长三角农业面积占全国农业面积不到1.5%,但农业产值却占到了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4.1%,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除地域、文化等客观优势以外,区域科技合作是长三角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长三角三地的主要农业科技机构已建立了区域合作机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人才共用协调区域农业发展。苏浙沪三地的农业科-太阳集团城网2018六年前就发起建立了区域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整合各自的科研力量,每年定期联合实施“科技下乡”,与长三角地区100多个县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建立技术示范基地。据统计,每年平均有几十批农业科技人员分赴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浙江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朱新革说,长三角三地的农业科研各具特色,各有长项,也互有交叉。如果互相封锁、缺乏整合,技术配置的空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损耗。食用菌育种和栽培是上海农业科研的传统优势项目,但由于上海地域狭小,不向周边区域的产业空间拓展,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为此,上海农科人员向江浙农业地区延伸服务,已在浙江磐安、金华等地通过源头技术的扶持建立起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据长三角农业科技合作机构的统计,目前长三角通过技术整合形成的大批科研成果已全面在区域内的“田间地头”落户,其中包括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优质水果、名特优蔬菜、猪场标准生产模式、农产品加工与保鲜及农产品检测等集成式技术体系。长三角大量基层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流入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关的系统培训,培训量累计已超过20万人次。
目前,长三角农业科技下乡已在向“常下乡”发展。上海等农科机构推出了“四季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得技术服务与农业运作的“节奏”全面合拍。据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顾晓君介绍,四季行动,春季主要侧重新品种推介;夏季主要推广安全生产技术;秋季进行市场引导;冬季进行技术培训,使得科技服务成为长三角农业的“有机成分”。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