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上海市农科院领跑都市型现代农业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6-10-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熟知农业的人还会记得,五年前我们用的农业现代温室,几乎是洋货的一统天下:荷兰玻璃温室,以色列薄膜温室、法国充气温室,加拿大水栽培温室……中国几乎成了万国温室博览园。然而,这一切已成为历史。今天,拥有上海市农业科-太阳集团城网2018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温室,在全国的占有率已超过50%。随着今年9月我最大的一笔自主知识产权连栋塑料温室产品远渡重洋,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安家,上市农科院又开启了一扇走向国际的大门。
  上海市农科院为什么能在我国温室技术上拔得头筹?为什么近年来能产生出众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走进上海市农科院,你就不难寻找出答案了。
               科学定位  聚焦发展能量
  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上海市农科院是这里惟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对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使命,上海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博士有明确的认识:上海市农科院既担负着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重大任务,又肩负着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他认为,上海虽然没有辽阔的农业生产腹地,但在推进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大力提高现代农业在上海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中,上海市农科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曾获得华山奖(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的院长吴爱忠博士是个专家学者型的领导,工作作风务实开拓,为上海市农科院的创新发展,他明确提出上海市农科院“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科技服务的定位。上海市农科院确立了“一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即: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新型农科院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科研中心。成为都市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基地,为农科院自主创新聚集发展能量。
  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以突出科研攻关重点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科技创新  推出丰硕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让上海市农科院成果丰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在“十五”期间,上海市农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的各类研究课题360多项,有49项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2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认)定,并在生产上应用。
  其中“金丰”、“申优”系列晚粳稻新品种,已先后被列入“上海市稻米优质化工程”的指定品种,其中杂交稻品种应用率达40%以上;“沪玉糯”系列玉米新品种,在上海生产覆盖率近40%,对调整上海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起到积极作用;由上海市农科院育成的“沪香”系列食用菌新品种,已成为我国出口鲜香菇的专用主栽品种之一,每年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以上;啤酒大麦“花30”已成中国种植省份最多的大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为农民增收近2亿元;双低油菜“沪油”系列新品种,已占上海地区油菜种植面积的95%以上,而且被农业部指定为长江中下游农业推广品种,目前已在苏、浙,皖、鄂等省大面积推广,仅湖北省一地,种植面积就达250万亩之多;在国内首次实观了猪胚胎的超低温成功保存,为有效保存优良的地方种猪并建立特有猪种胚胎库,奠定了技术基础。
               服务三农  拓展兴农天地
  农业科研成果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力要素的优化。为此,上海农科院还花大力气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助推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农科院建院45年来用数以千计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为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民科技生产水平提高和土地产出效能提高,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尤其是近年来,杂交粳稻、啤酒大麦、双低油菜、申香香菇、黄桃油桃、甜糯玉米……一个又一个农业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播撒全国各地,为现代农业浇灌着不竭的源泉。
  服务“三农”要落在实处。“十五”以来,上海市农科院每年有200名科技人员以项目攻关、成果推广、科技示范基地等为纽带,下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近几年围绕100万亩设施粮田,1000公顷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以及水稻、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农科院组成了粮食、油菜、蔬菜、果树和养猪科技小分队,与市、区(县)推广部门合作,负责带动200个养猪示范户,承担20个高产示范田和近千个种稻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工作。并推出农业科技四季行动计划,把短期下乡变成常下乡。如今,上海市农科院的服务足迹已遍布浙、苏、皖等全国21个省市,服务三农的天地越来越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