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立足大上海 面向长三角 服务全中国 上海市农科院:让成果全国共享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8-0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徐盘钢、孙夏怡

    “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服务全中国”是上海市农业科-太阳集团城网2018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科技服务方针。上海市农科院已在全国18个省建立了各种新品种示范生产基地,推广水稻、油菜、玉米、瓜、菜、果、食用菌和畜禽新品种100多个。平均每年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数百批次分赴各地进行技术服务。
                                      对口支援情系西部
    上海市农科院积极服务西部的历史由来已久。除了长期派遣科技人员前往西部带去技术服务外,上海市农科院每年还无偿接待西部地区派来学习技术的人员,提供住宿和试验必备条件。
    上海市农业科-太阳集团城网2018食用菌研究所近几年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在宁夏、甘肃等地区都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上海农科院在食用菌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科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先后由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建立国家食用菌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等。
    20多年来,食用菌研究所通过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为农民送去了福音。在浙江、山东一些地区试验新品种,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当地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尤以浙江磐安县的优质出口香菇系列新品种为典型,通过实现从苗种制作到统一供应,从不同季节高效栽培到收菇保鲜,从加工包装器具到外销贮运等产业化生产。
    食用菌所所长谭琦介绍说,在建设新农村的历史新时期中,食用菌所将投入更多的力量到西部偏远地区,并积极尝试多种合作形式。目前,科技人员已深入宁夏、甘肃、云南等地,进行实际指导和技术培训。宁夏彭阳县通过该所的技术模式,使双孢蘑菇产量提高到18斤/m2。同时,首次栽培的杏鲍菇也喜获丰收。
                                   刻苦攻关为农民增收
    发挥上海农业种源及其技术优势,加大种质创新力度,是上海市农科院服务全国农村大市场的工作重点。
    啤酒大麦近两年来在安徽、福建、湖北等地栽培成功或增产,要得益于上海市农科院“大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花-30选育”项目的成功。据负责主持该项目的上海市农科院生物研究所所长黄剑华介绍,“花-30”具有抗病性强和适应性强的优点,目前该项技术已经通过了安徽、福建、江西等7个省的审定,累计种植800万亩。通过使用新的技术,使得大麦产量较之原先提高9%~25%,为农民增收两个亿以上。
    通过在全国建立的100多个生产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与地方企业结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多年来,上海市农科院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以长期驻乡或季节性下乡的方式,活跃在农村第一线,与农户结对子,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技术。同时,上海市农科院还不断尝试新的合作方式,试图搭建地方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切实为农民增收。
                                   担当枢纽互融共进
    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顾晓君从两方面分析了上海市农科院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定位的必然性。
    第一是由于上海农业不可持续性,要求上海市农科院必须突破行政局限,面向全国,成为全国的桥头堡和枢纽。这一方面体现在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进而通过创新和转化,最终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实现技术的转移。另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要走出国门,也必须借助良好的渠道,达到国际农产品的技术指标。上海市场或通过上海转动国内外,也是各省接轨上海的主要目的。
    另外,一项技术成果一般运用3~5年,就会被新的成果所取代。如果一项技术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运用3~5年,然后转移到中西部再运用3~5年的话,加起来一项技术实际可利用的周期就变为6~10年,届时再通过新的技术“自己取代自己”。这种打破时空概念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新成果的利用率。在全国不同的地区扩散当中,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采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可以是全工厂化,也可以是半工厂化甚至是手工栽培。此外,上海市农科院还有一些项目是专门针对中西部而研发的。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培育新种。
    据顾晓君介绍,目前阶段上海市农科院正在积极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都市型农业研究中心,开创农业科技工作新局面。“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将研究包括设施园艺与食用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食用农产品在内的农业基础问题以及关系大众民生的食品健康问题。借以造福全国人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