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苏浙沪共享科技兴农成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讯 (记者 黄勇娣)几天前,上海农科院的油菜专家孙超才收到一份来自浙江湖州的“成绩单”:他带领团队培育的“沪油17”双低油菜,在当地推广约1.3万亩,上半年亩产量达230多公斤,增产40%左右,创历史新高。而上海农科院培育的双低系列油菜,迄今累计在长江流域推广3000万亩,已为当地农民增收15亿元以上。
    眼下,“锦绣”黄桃即将成熟,浙江嘉善县姚家村的桃农徐蒲林也喜上眉梢。他说,去年自家种的6亩“锦绣”黄桃,平均每亩产值1.25万元。上海农科院有关人士介绍,该院培育的“锦绣”黄桃如今已在浙江、江苏等地推广近10万亩,年产值约3亿多元。
  记者从日前在崇明举行的“长三角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年会上获悉,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农科院联手合作,正在推动400多个这样的农产品新品种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共享。
  探索一种“成果跨地区共享、技术区域性互补”的合作机制,是此次年会上与会专家热烈讨论的话题。据介绍,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成立于2001年,至今已建立了浙江惠山无锡水蜜桃、江苏如东金枫猪、浙江新昌高山蔬菜、上海奉贤黄桃和优质梨等600多个联合服务基地,对接达成500多项合作项目,初步实现了“一地成果为三地共享,三地成果集中为一地服务”。今后,服务团将通过科技成果的双向梯次转移,帮助三地农民增收致富。年会上,长三角科技人员还制定了新一轮的科技兴农计划,重点开展“水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研究,从而为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基础。
  推动各地成果双向梯次转移,是服务团今后工作的重点。上海蔬菜专家陈龙英告诉记者,不久前她被杭州评为先进工作者,就因为她几年前培育的蔬菜品种如今在杭州得到推广,帮助当地建立了特种蔬菜产业。
  她说,一项农科成果一般运用3—5年,之后就会被新的成果所取代;但打破区域界限,实现梯次转移,就不仅能“放大”面积,更会“放大”效益,拉伸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比如上海糯玉米系列,目前在上海郊区种植2万多亩已上规模,但在长三角地区则有望推广到10万亩以上。
  今年,在联合服务团的推动下,江苏、浙江农科院的新成果也在向上海转移:浙江农科院将发挥特长,把南汇水蜜桃的保鲜期延长到25天以上;江苏农科院则牵线搭桥,将该院新研发的生物农药在崇明推广应用。浙江农科院培育的茄子新品种“引茄1号”等也在江苏和上海大面积种植,蔬菜种子供不应求。

  据介绍,随着农业科技成果逐步在长三角实现共享,苏浙沪三地已经出现了无锡水蜜桃、里下河无公害蔬菜、浙中高山蔬菜、宁波花卉苗木、奉贤食用菌等为代表的区域主导产业雏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