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科成果以文献形式的“沉睡”状态 农技转移中心提供“叫醒”服务
首批100多项科研成果上网展示,资源库扩展到全国
本报讯 (记者 黄勇娣)上海市农科院与上海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日前联手组建上海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内首家由技术经纪人参与的农科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市农科成果今后有望远离“沉睡”状态。
在全国农科领域中,上海在食用菌研究开发及工厂化生产、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生态环保和生态产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仅市农科院每年约产生40项-50项农业科研成果,累计科研成果多达几百项。但是,在所有的成果中,最终仅有30%多的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大部分成果只能以文献的形式“沉睡”着。
为了给成果找出路,农科专家和科研单位做过不少努力。去年,在崇明举行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中,展示了本市农科专家的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起不少农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的兴趣。但专家却无奈透露,手中许多“新”成果其实已问世多年,因为无人问津,产业化比例很低。为了打破科技成果“沉睡”局面,农科单位还自行尝试起了产业开发,比如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与几家企业合作,对食用菌新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一旦产品有较好市场前景,科研单位还能分享收益。但这样的推广模式,需要雄厚的资金,对大多数农科专家来说是道坎。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国内农科成果转移进展缓慢,其中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渠道或平台将产出与需求结合起来,也缺少一大批专业的农科经纪人从中“穿针引线”。
新成立的上海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将着力构建一个农科成果转化与应用的长效机制。据透露,该中心首先将打造一个交易平台,对农科院成果进行梳理、包装、整合,第一批先把100多项科研成果放到网上展示,今后还将把成果资源库扩展到长三角乃至全国,为需求者提供多元选择;同时,中心还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易平台,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为成果转化开辟“绿色通道”。另外,中心还会选择一些潜力项目进行孵化,等到成熟后再进行技术转让;对一些可实行产业化的较成熟项目,中心还将联合投资方和技术方共同创业,等到创业企业正常运转后,平台再按约定退出。
据悉,近期,转移中心将派出一批技术经纪人,考察、筛选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众多科技成果,准备把上海的节水抗旱稻、糯玉米、双低油菜、食用菌新品种、特种蔬菜等“宝贝”转移到全国去。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