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生产技术使土地产出率提高近百倍 上海食用菌流水线走向全国
本报讯 (记者任荃)最近,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忙着接待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有意思的是,来访者不再满足于购买优质菌种,转而邀请所里的科技人员上门为其建一座标准化的食用菌工厂。因为,有了上海研发的流水线,原本每年只收一两茬的金针菇、杏鲍菇,就可每天采摘,亩产值超5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的食用菌技术蜚声全国。依靠申城培育的优质菌种,浙江多个贫困县从此摘掉了穷帽子,成为闻名全国的香菇之乡。然而,由于食用菌属无性繁殖,往往一两支试管菌种就够一个县使用。农民无限量地私自繁殖,菌种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传统的自然栽培很大程度上还得“靠天吃饭”,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若改走工厂化栽培的路子,一切尽在掌握中,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40多倍。
然而,我国从美国、意大利等国引进的9条食用菌生产线大多因水土不服而停产。于是,经过9年自主研发,上海农科院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真姬菇、杏鲍菇和金针菇等三种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摸索出一套可程序化调控的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空白,获得2项发明专利。据悉,该技术已在国内4家食用菌企业成功应用,尚有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数家企业正在技术洽谈中。
从一年一两茬到天天可采收,得益于食用菌工厂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发生量等生产环境的精确控制。而要保证质量均一可控,则必须遵循一套更严格的规矩:在原材料方面,科研人员提出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限值,对产品安全进行前置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环节都不使用化肥、杀虫剂、杀菌剂;为了食用菌的健康生长,车间里安装了无菌风过滤系统,房间消毒采用紫外灯,洁净场所的人员进出都得经过风淋系统的冲洗。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菌的“新家”还是一座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工厂。你瞧,生产以玉米芯、米糠、麸皮等农业副产品为原料,菌丝分解后的栽培基质又通过微生物发酵后,制成高效有机肥,整个过程很少有浪费,堪称零污染产业。
据计算,按照传统栽培法,农民人均年产值最高2万元;而若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人均年产值高达40万元。专家指出,此前,农业中效益较好的花卉亩产值可达2万元至3万元,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则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了近百倍,是以工业化手段提升农业的成功模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