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科院运用自主产权创新产业模式十年磨一剑
让中国“一只脚”挺立世界前沿
农业,是千百年来的低效产业,可他们却创出了人均年产值40万元的高效;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可他们却能随时调控产品走下流水线;农业,向来是“毛估估”的粗放生产,可他们却首次建立并通过了工业化生产领域的haccp质量控制体系;在这里,农业已不是种些老祖宗留下的品种,他们在国内首次选育出三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他们奠定了中国农业的工业化生产新模式,并从上海推广到北京、安徽、浙江、山西、哈尔滨。这就是因其形象而被称为“一只脚”――食用菌产业。率领这“一只脚”闯荡大世界,并大踏步的走到世界前沿的就是上海市农科院的“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攻坚团队。
坎坷的农业工业化之路
食用菌工业化生产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荷兰。由于新型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的研制,使栽培基质与生长环境均一性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成百倍地提高;而栽培管理进入程序化操作,则使产品品质不断改善,产业的商业价值日趋凸显。
而这时,我国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却在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引进了9条大型双孢蘑菇生产线,但是由于技术、市场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都逐渐停产放弃。曾经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的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生产的路上历经坎坷崎呕,数度处于低潮。
当时,国外先进的食用菌企业都把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目标放在生产的核心地位。而在如何建立基于安全性的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体系,则很少有全面的、成体系的应用成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食品消费的环境意识、保健意识的增强,国际市场对食品天然、营养、健康的要求得到了充分的加强。而国内食用菌行业正处在工业化生产的初期,同样远未形成完整的食用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系统,因而对安全性的认识也刚刚开始,一些国家常借口质量问题限制我国食用菌的出口。
不懈的自主产权研发之路
此时,上海的食用菌专家抓住了生产需求与科研现状的差距,而这也正是中国食用菌再振雄风,重夺世界食用菌市场话语权的锲机。上海农科院把攻关的目标定在:研发适应国际食品安全性要求的食用菌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打破一些国家利用“绿箱政策”来限制我国食用菌出口的状况,增强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哪下手?拿下具有自主产权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食用菌新品种是关键。目标锁定:真姬菇、杏鲍菇、金针菇三大菇中精品。上海的食用菌研究一直位于全国的前列,新一代科技人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运用定向选择、杂交、提纯复壮等育种技术,终于,在国内首次选育出具有自主产权的、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真姬菇、杏鲍菇、金针菇品种,菌种稳定性强,产量和质量性状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填补了我国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品种的空白。
当时,国内由于技术难度和市场的原因,真姬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这三大菇中精品的自动化瓶栽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应用,安全生产技术同样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科技人员在中国专利局专利审查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真姬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菇工业化栽培方法是空白。好种更需种得好。科技人员以温度、光照、湿度参数为基础,将栽培基质失重、水分含量、ph值、粗蛋白、可溶性糖以及co2发生量等系列理化指标全面综合地引入到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中,量化传统生产过程中经验指标,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可程序化调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计划”转变,满足了“订单式”市场需求。
通向世界的食品安全之路
我们已经选育出适合工业生产的优质菌株了,我们也研发与菌株相配套的工业化生产技了;而当今要站到世界前沿,食品安全才是真正的难攻的山头。主要问题是残留,当时国外已有关于食用菌农药和重金属限值的报道,真姬菇、杏鲍菇和金针菇对栽培质中农药残留是如何吸收的?它富集规律如何?又如何在子实体分布?均未见报道,同样也没有将haccp质量控制体系用于食用生产栽培的报道。
整整10年,科技人员在菇里,在实验室,在玉米芯、米糠、皮原料堆,研究,探索,分析重属、农药残留在子实体中富集律,终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这三种食用菌栽培原料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限值,也就是实现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前置控制。
今天,上海的食用菌工业化生产不但走在全国前列,更成为全国的技术集聚辐射区;不但在单位产量和品质控制上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更是在生理成熟指标的判定、农药和重金属的控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但项目组三年来累计生产真姬菇、杏鲍菇、金针菇4200多万瓶,产量近6000吨,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创利税17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由于全面提升了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国际形象。在我国农产品近年出口额年年下降情况下,食用菌出口量连创记录,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
它,只是“一只脚”;它,却把中国传统产业带到了世界前沿。
用户登录